欢迎访问《渔业研究》官方网站,今天是 分享到:
  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福建三沙湾白马港海域潮流动力特征分析
游远新
渔业研究    2022, 44 (3): 249-259.   DOI: 10.14012/j.cnki.fjsc.2022.03.007
摘要228)      PDF (6824KB)(249)    收藏
本文根据2015年4月大潮期在三沙湾白马港海域获取的6个站位27 h连续定点海流同步观测资料进行准调和分析,计算了潮流椭圆要素,据此分析了潮流性质、潮流运动形式、分潮最大流速和流向。调查结果表明:白马港海域潮汐类型属于正规半日潮,潮流类型属于规则半日潮流;潮流运动主要表现为往复流运动;主潮流通道上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湾口流速较大,湾顶流速较小,流速总体上由表层至底层逐渐减小,流向较一致,潮流层化结构不明显;M2分潮的椭圆长轴平均值介于47~64 cm/s之间,湾口和湾顶较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福建东山八尺门海域现代沉积物分布特征及其冲淤演化过程
游远新
渔业研究    2022, 44 (1): 9-20.   DOI: 10.14012/j.cnki.fjsc.2022.01.002
摘要202)      PDF (5794KB)(361)    收藏
本文通过对八尺门海堤两侧海域表层沉积物和柱状沉积物的分析、不同时期的海图和实测水深数据对比,对八尺门海堤两侧海域沉积环境及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八尺门海域表层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为主,沉积物类型趋于单一;柱状沉积物210Pb活度未呈指数型下降,表明沉积物受到扰动影响,沉积速率表明八尺门海堤两侧海域的沉积速率随时间呈逐渐增大的趋势;八尺门海域总体上为淤积状态,冲淤变化的原因主要为八尺门海堤对东山湾和诏安湾之间水体交换的阻隔,养殖网箱、吊养设施和养殖池塘对海流的阻碍,养殖过程中流失和残余的饵料及养殖生物的代谢物等。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东山八尺门海域底泥悬浮物对黄鳍鲷稚幼鱼的致死效应
游远新
渔业研究    2021, 43 (6): 571-577.   DOI: 10.14102/j.cnki.fjsc.2021.06.003
摘要145)      PDF (3340KB)(248)    收藏
模拟海域清淤、疏浚等施工过程所产生底泥悬浮物浓度的变化情况,探讨不同浓度底泥悬浮物对黄鳍鲷稚幼鱼的致死效应。结果表明:40 mg/L及以上底泥悬浮物浓度对黄鳍鲷稚鱼产生一定的影响,且随着底泥悬浮物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底泥悬浮物对黄鳍鲷稚鱼致死效应增强明显;诏安湾侧底泥悬浮物对黄鳍鲷稚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8 111.30 mg/L,东山湾侧底泥悬浮物对稚鱼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21 849.52 mg/L。底泥悬浮物长时间胁迫会造成悬浮物颗粒黏附幼鱼体表和鳃丝,造成幼鱼呼吸困难和生长缓慢,具有很强的慢性致死作用,在160 mg/L悬浮物浓度下胁迫30 d,黄鳍鲷幼鱼累积死亡率可达40.0%~42.5%。本研究表明,底泥悬浮物的大量产生对黄鳍鲷具有明显的致死效应,该研究可为海域清淤过程中悬浮物扩散对水产养殖影响评价提供分析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三沙湾潮流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林建伟 游远新 刘国昕
   2018, 40 (6): 413-424.  
摘要116)      PDF (799KB)(553)    收藏
本文运用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对三沙湾研究区域的潮流场进行模拟计算,研究了2014年三沙湾岸线条件下的潮流场分布特征,同时,探讨了1974年岸线与地形条件下的三沙湾潮流场情况,最后对两个年度的潮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三沙湾内潮流为往复流,受地形的影响较为明显,流速分布反映了三沙湾的地形特征;湾内深槽流速较大,浅滩流速较小,口门及深槽流速一般大于1.0 m/s ,其余海域流速一般小于0.5 m/s ; 落潮流总体大于涨潮流;多年来的围填海活动,对三沙湾的岸线地形及流速影响较为明显,除个别区域的流速变大外,大部分区域的流速变小,减幅为15%~30% ,对流向影响较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三沙湾余环流特征数值模拟研究
林建伟 游远新 刘国昕
   2017, 39 (5): 331-341.  
摘要104)      PDF (10284KB)(421)    收藏
本文基于ROMS模型,同时考虑温度、盐度和流场以及海表的净热通量、水气通量、动量通量和地表径流,建立三沙湾精细化水动力数值模型,结合实测水文资料,对基于ROMS的三沙湾水动力模型进行验证,并研究了三沙湾的潮(余)流场分布特征,对潮(余)流场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描述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三沙湾水动力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演了三沙湾海域的潮(余)流场分布特征;由湾外至湾顶,余流呈减小的趋势,湾外余流最大约为12cm/s,湾内较小,余流平均约为1cm/s;垂向上,表层余流大于底层余流,表层余流指向湾外,而底层余流则指向湾内;本模型较好地再现了三沙湾水体层化和垂向余环流结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